HBASE-精华总结
更新时间 2021-09-06 20:40:29    浏览 0   

TIP

本文主要是介绍 HBASE-精华总结 。

# 1 HBase的特点

海量存储、列式存储、极易扩展、高并发、稀疏数据、准实时查询(弥补MapReduce的离线延时)

# 2 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 2.1 逻辑结构

wxmp

HBase表由行和列组成,每个行由行键(row key)来标识,列划分为若干列族,一个列族中可以包含任意多个列,同一个列族里面的数据存储在一个文件中。当这个文件达到一定大小后,会进行分裂形成多个region。当一个行键在不同的列族中都有相应的列值的话,不同列族中的文件都会存储这个行键的值。也就是说,一行可能包含多个列族,一个列族有多个列,对某一行而言,某列族文件中只存储了这一行键在列族中有值的那些列(列族可能有上百个列),没有不会存储(不存null)。

wxmp
  • RowKey 与 nosql 数据库们一样,RowKey 是用来检索记录的主键。访问 HBASE table 中的行,只有三种方式: 1.通过单个 RowKey 访问

    2.通过 RowKey 的 range(正则)

    3.全表扫描 RowKey 行键 (RowKey)可以是任意字符串(最大长度是 64KB,实际应用中长度一般为 10-100bytes),在 HBASE 内部,RowKey 保存为字节数组。存储时,数据按照 RowKey 的字典序(byte order)排序存储。设计 RowKey 时,要充分排序存储这个特性,将经常一起读取的行存储放到一起。(位置相关性)

  • Column Family 列族:HBASE 表中的每个列,都归属于某个列族。列族是表的 schema 的一部分(而列不是),必须在使用表之前定义。列名都以列族作为前缀。例如 courses:history,courses:math都属于 courses 这个列族。

  • Cell{rowkey, column Family:column, version} 唯一确定的单元。cell 中的数据是没有类型的,全部是字节码形式存贮。 关键字:无类型、字节码

  • Time Stamp 每个 cell 都保存着同一份数据的多个版本。版本通过时间戳来索引。时间戳的类型是 64 位整型。时间戳可以由 HBASE(在数据写入时自动 )赋值,此时时间戳是精确到毫秒 的当前系统时间。时间戳也可以由客户显式赋值。如果应用程序要避免数据版本冲突,就必须自己生成具有唯一性的时间戳。每个 cell 中,不同版本的数据按照时间倒序排序,即最新的数据排在最前面。 为了避免数据存在过多版本造成的的管理 (包括存贮和索引)负担,HBASE 提供 了两种数据版本回收方式。一是保存数据的最后 n 个版本,二是保存最近一段 时间内的版本(比如最近七天)。用户可以针对每个列族进行设置。在HBase中,timestamp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记录着往HBase进行增删改操作的时间(系统自动赋值),它的值越大,说明是这个操作就越新,通常我们从HBase得到的只是那个最新操作的结果,但是之前的操作(时间戳小的)会保留直到达到一定的版本数或者设定时间。例如:

#timestamp1<timestamp2<timestamp3
put 'student','1002','info:name','shane'#step1,timestamp1=1585836527749
put 'student','1002','info:name','shane'#step2,timestamp2=1585838153208
#那么get 'student','1002','info:name'只会得到最新的timestamp2=1585838153208的数据,即value=shane
#step1的数据在进行step2后并不会被立即删除,通过scan 'student',{RAW=>TRUE,VERSIONS=>3}可以查看同一个cell的最近的三个版本
delete 'student','1002','info:name'#step3,timestamp3=1585838197596
put 'student','1002','info:name','shane',1585838166666#step4,指定timestamp4=1585838166666
#timestamp<timestamp3,timestamp3是最新的且是delete操作,所以在scan 'student'时并不会得到1002的info:name的信息。
#但是通过scan 'student',{RAW=>TRUE,VERSIONS=>5}可以看到之前插入的信息
123456789
wxmp
  • 命名空间 命名空间的结构:

    1. Table:表,所有的表都是命名空间的成员,即表必属于某个命名空间,如果没有指定,则在 default 默认的命名空间中。
    1. RegionServer group:一个命名空间包含了默认的 RegionServer Group。
    1. Permission:权限,命名空间能够让我们来定义访问控制列表 ACL(Access Control List)。例如,创建表,读取表,删除,更新等等操作。
    1. Quota:限额,可以强制一个命名空间可包含的 region 的数量。
wxmp

# 2.2 物理结构

wxmp

当在t4时间put(插入)row_key1的phone数据时,原来t3的并不会马上被覆盖。当查询row_key1的phone时会返回时间戳最大的t4那一个数据(最新的)。

# 3 系统架构

wxmp

Hbase 是由 Client、Zookeeper、Master、HRegionServer、HDFS 等几个组件组成,HBase依赖于ZooKeeper和HDFS。

  • Zookeeper :HBase 通过 Zookeeper 来做 master 的高可用(通过 Zoopkeeper 来保证集群中只有 1 个 master 在运行,如果 master 异常,会通过竞争机制产生新的 master 提供服务。)、RegionServer 的监控(通过 Zoopkeeper 来监控 RegionServer 的状态,当 RegionSevrer 有异常的时候,通过回调的形式通知 Master RegionServer 上下线的信息)、元数据的入口以及集群配置的维护等工作。(DML的请求通过ZK分发到HRegionServer不通过HMaster,HMaster是处理DDL的请求。HMaster宕机不会影响客户端的读写请求;但是取法进行create 'stu4','info'的DDL操作。当原有的Meta元数据信息改变时也无法维护。)
wxmp
  • Hmaster监控 RegionServer为 RegionServer 分配 Region(维护整个集群的负载均衡,在空闲时间进行数据的负载均衡 ) ,维护集群的元数据信息处理 region 的分配或转移(发现失效的 Region,并将失效的 Region 分配到正常的 RegionServer 上 ;当 RegionSever 失效的时候,协调对应 Hlog 的拆分)

  • HregionServer:HregionServer 直接对接用户的读写请求,是真正的“干活”的节点。它的功能概括如下: 管理 master 为其分配的 Region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读写请求负责和底层 HDFS 的交互(存储数据到 HDFS),负责 Region 变大以后的拆分负责 Storefile 的合并工作刷新缓存到HDFS维护Hlog

  • HDFS :为 Hbase 提供最终的底层数据存储服务,同时为HBase 提供高可用(Hlog 存储在HDFS)的支持,具体功能概括如下:提供元数据和表数据的底层分布式存储服务保证的高可靠和高可用性 (数据多副本)

  • MemStore (opens new window) :内存缓存,达到一定缓存大小或者时间节点触发一次 flush,文件系统中生成新的 HFile,每次 Flush 的最小单位是 Region。每个 Column family 维护一个 MemStore。

  • Write-Ahead logs(WAL,Hlog)用来容灾。当对 HBase 写数据的时候,数据会在内存MemStore中保留一段时间,MemStore达到一定的数据量(时间以及数据量阈值可以设定),数据再写进磁盘。但把数据保存在内存中可能有更高的概率引起数据丢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数据会先写在一个叫做 Write-Ahead logfile 的文件中,然后再写入内存中,所以在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数据可以通过这个日志文件重建。 (参考文章 (opens new window)参考文章 (opens new window)

  • Region (opens new window) :Hbase表的分片,HBase 表会根据 RowKey 值被切分成不同的 region 存储在

    RegionServer中,在一个 RegionServer 中可以有多个不同的 region。同一个行键的 Region 不会被拆分到多个 Region 服务器上。 一个HBase表被划分成多个Region,开始只有一个Region,后台不断分裂。

wxmp

一个表中包含多个列族,一个列族一个文件存储,region的切分是横向切分的,那么包含了多个列族。

  • Meta表:描述HBase表的表,元数据表。有了 Region 标识符,就可以唯一标识每个 Region。为了定位每个 Region 所在的位置,可以构建一张映射表。映射表的每个条目包含两项内容,一项是 Region 标识符,另一项是 Region 服务器标识。这个条目就表示 Region 和 Region 服务器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就可以使用户知道某个 Region 存储在哪个 Region 服务器中。这个映射表包含了关于 Region 的元数据,因此也被称为“元数据表”,又名“Meta表”。使用 scan 命令可查看 Meta 表的结构,如图所示
wxmp

Meta 表中的每一行记录了一个 Region 的信息。RowKey 包含表名、起始行键和时间戳信息,中间用逗号隔开,第一个 Region 的起始行键为空。时间戳之后用.隔开的为分区名称的编码字符串,该信息是由前面的表名、起始行键和时间戳进行字符串编码后形成的。

Meta 表里有一个列族 info。info 包含了三个列,分别为 Regioninfo、Server 和 Serverstartcode。Regionlnfo中记录了 Region 的详细信息,包括行键范围 StartKey 和 EndKey、列族列表和属性。 Server 记录了管理该 Region 的 Region 服务器的地址,如 localhost:16201。Serverstartcode 记录了 Region 服务器开始托管该 Region 的时间。

当用户表特别大时,用户表的 Region 也会非常多。Meta 表存储了这些 Region 信息,也变得非常大。Meta 表也需要划分成多个 Region,每个 Meta 分区记录一部分用户表和分区管理的情况。(有了meta表,就可以得到region和HRegionServer的对应关系,可以进行Region定位 (opens new window):客户端通过 ZooKeeper 获取 Meta 表(分区表)存储的地址,首先在对应的 Regionserver上获取 Meta 表的信息(meta表存在Regionserver上),得到所需的Region对应的Regionserver的信息,然后从Region 服务器上找到所需的数据)

  • Store :HFile 存储在 Store 中,一个 Store 对应 HBase 表中的一个列族。

  • HFile :这是在磁盘上保存原始数据的实际的物理文件,是实际的存储文件。StoreFile 是以 Hfile的形式存储在 HDFS 的。

  • Block Cache:见4.2

# 4 实现原理

# 4.1 写数据流程

wxmp

# 4.2 读数据流程

wxmp
  • 1)Client 先访问 zookeeper,从 meta 表读取 region 的位置,然后读取 meta 表中的数据。meta中又存储了用户表的 region 信息;
  • 2)根据 namespace、表名和 rowkey 在 meta 表中找到对应的 region 信息;
  • 3)找到这个 region 对应的 regionserver;
  • 4)查找对应的 region;
  • 5)先从 MemStore 找数据,如果没有,再到 BlockCache 里面读;
  • 6)BlockCache 还没有,再到 StoreFile 上读(为了读取的效率);
  • 7)如果是从 StoreFile 里面读取的数据,不是直接返回给客户端,而是先写入 BlockCache,再返回给客户端。
wxmp

Block Cache:缓存磁盘中的数据(磁盘慢)(仅仅放内存中的数据,不放内存中的数据)。当读取stu3,1001,info:name的时候,如果Block Cache没有,同时读取内存和磁盘中的数据(将磁盘的数据放到block Cache,LRU原理,缓存淘汰 (opens new window)),然后将merge(内存读取,磁盘读取)的结果返回。下图中,zhangsan在磁盘中(手动刷入),时间戳t1;lisi在内存中(默认等到一定大小或时间),时间戳t2,且t1>t2。如果是读取内存而不读取磁盘,得到的应该是lisi。而HBase通过上述的方式返回时间戳最大的那一条数据,为zhangsan。(读比写慢)

wxmp

# 4.3 数据 flush 过程

wxmp (上图中,一个Region中有两个store(两个列族),在flush的时候会往hdfs的不同datanode中写入。每一个列族中的列具有高的‘查询同时性’,不同列族中的列再一次查询中不同时查询,所以可以存放在hdfs的不同DataNode节点上) - 1)当 MemStore 数据达到阈值(默认是 128M,老版本是 64M),将数据刷到硬盘,将内存中的数据删除,同时删除 HLog 中的历史数据; - 2)并将数据存储到 HDFS 中; - 3)在 HLog 中做标记点。

# 4.4 数据合并拆分过程

  • 1)当数据块达到 4 块,Hmaster 触发合并操作,Region 将数据块加载到本地,进行合并;
  • 2)当合并的数据超过 256M,进行拆分,将拆分后的 Region 分配给不同的 HregionServer管理(一个表中的region就会被不同的HRegionServer管理,分布式存储,高可用容灾);
  • 3)当 HregionServer 宕机后,将 HregionServer 上的 hlog 拆分,然后分配给不同的 HregionServer加载,修改.META.;
  • 4)注意:HLog 会同步到 HDFS。
wxmp

memstore每次刷写都会生成一个新的HFile,且同一个数据({namespace:table,rowkey,column family:column}相同)的不同版本(timestamp)和不同类型的(put/delete)有可能会分布在不同的HFile中,所以查询时需要遍历所有的HFile。为了减少HFile的个数,以及清理掉过期和最后版本是(delete)的数据,会进行StoreFile Compaction合。StoreFile Compaction分为Minor CompactionMajor Compaction,前者Minor将邻近的若干个HFile合并成一个较大的HFile,但不会清理过期和删除的数据;后者Major将一个Store下的所有HFile合并成一个大的HFile,并且会清理掉过期和删除的数据。

【附录】 META是啥?

META是一种思想概念,一种抽象思维,用来描述数据的数据,比如有一张学生表,记录着学生的基本信息,我们通过表可以获取学生信息(数据),但是有时候也要得到表本身的信息数据(比如表结构信息:字段名称,字段数据类型,长度等信息),对于这种基础信息的描述,就会使用META的概念,使用META元数据来描述表本身。放到HTML中也是一样的,HTML用来描述网页信息,但是HTML自己也有一些信息(比如网页标题,网页描述,搜索关键字),这些信息也就称之为HTML META信息,并且HTML也定义了专门的META标签。

列族是如何进行动态扩展的?

一个列族中的所有列是保存在同一个文件的(多了会分region),当有新的列族时,在一个新的文件中存储新的列族。某keyrow如果在这个列族中有相应的列的信息,则新文件中存储rowkey和列信息,没有的话不存储(而不是null值)。

HBase的检索支持3种方式

  • (1) 通过单个Rowkey访问,即按照某个Rowkey键值进行get操作,这样获取唯一一条记录;

  • (2) 通过Rowkey的range进行scan,即通过设置startRowKey和endRowKey,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扫描。这样可以按指定的条件获取一批记录;

  • (3) 全表扫描,即直接扫描整张表中所有行记录。

  • 注:由于row key默认按照字典顺序升序排序,按照row key检索的效率很高

为什么不建议用多个列族?

wxmp

一个列族就对应一个store,当一个表中有多个列族时,这个表拆分后的一个Region中就会有多个Store文件。如果在一些Region中有大量的数据(存着那个列族中的列的数据),而剩下的Region仅有少量的数据,那么就会生成多个的小文件。当查询rowkey的数据时,会找到某个Region,然后在那个Region中需要扫描所有的Store中的文件(有多少个列族就有多少个Store)造成效率低。当使用多个列族时,需要每个列族中的列的数据的量差不多。

# 参考文章

  • https://blog.csdn.net/qq_33208851/article/details/105223419
更新时间: 2021-09-06 20:40:29
  0
手机看
公众号
讨论
左栏
全屏
上一篇
下一篇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可分享给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