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
本文主要是介绍 开发效率-精华总结 。
作为软件研发人员,我们是软件产品的直接缔造者,软件产品都要经我们之手来实现。所以,在软件研发行业,研发人员的生产效率直接影响到研发的时间、成本和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些人的业务能力或者技术能力并不比别人高出很多,但他的开发效率却往往令人惊讶。所以,我们应当像追求技术一样,追求效率。
这里,我个人总结了关于软件开发效率的几点心得。
# 一、思维方式
思想决定高度,要提高生产效率,首先要用思想武装自己。
# 1.时刻准备变化
软件研发与其他行业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软件产品的生产过程并不直观,在客户看来,开发到10%和开发到99%好像没有什么不同,建房子少有建好一半突然推倒重做的,但做软件却频繁需要重构、扩展、各种改造,容易出现大量变更(当然,变更需要增加工期和费用,这里不细说)。
所以在我们的思想里,开发软件就要时刻准备好变化,这个准备,不是准备好修改软件功能,而是从函数到文件到模块到采用的框架,任何粒度都可能变更,我们必须时刻准备应对变化,应对的核心就是减少变更带来的影响,降低波动带来的风险和工作量。
从技术的角度,可以采用的手段有分层、模块化、抽象化、可扩展、开发封闭、依赖倒转等,实质就是通过分层、分模块、抽象接口等方式,把软件分割成不同粒度,既能方便团队并行开发,又能灵活方便地进行修改、扩展或重构。
对细节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google在github上的示范项目android-architecture (opens new window),MVP的分层、接口类的使用,甚至于对第三方框架的抽象依赖(连rxjava的线程类型都做了抽象)。
# 2.为失败而设计
软件研发是为了走通预先设计的业务逻辑,从而实现软件价值,但是很多开发者特别是新手开发者容易有一个误区,就是过度关注“正确”的环境和操作,自己开发时感觉什么都好,一到实际环境就崩,健壮性惨不忍睹。
软件的运行环境是不可靠的,用户操作是不可靠的,作为开发者,我们不能决定软件运行在哪里,是谁在运行,我们能决定的,只有软件本身。
所以,我们要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考虑失败的情况,如果设备型号太老怎么办,如果网络连不上怎么办,如果磁盘没空间怎么办,如果用户没有点击“下一步”怎么办...一个负责任的开发者,要首先想到这些问题。同时,异常处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此前整理过一篇Java异常捕获的设计原则 (opens new window)
另外,我在开发时有个习惯,只要时间允许,就先从异常处理写起,把异常分支都梳理出来,异常情况都做好处理和提示,然后再写“正确”的业务逻辑,事实证明,前期的这点投入,越到后期就越会表现出巨大的优势,bug的数量和对开发的干扰都降低很多。
# 3.复用化、配置化和自动化
软件研发做熟了,就应该对复用化、配置化和自动化的巨大优势有所领教了,这三个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节约时间,还在于降低质量风险、降低变更成本、规避人为修改/操作带来的潜在错误和不确定性,说到底,人会出错,但是程序不会出错,所以,开发者是不可信的、被大量应用所证明过的代码才是可信的。
换个角度说,我们在开发软件时,要有意识地去实现这三个特性,凡是两处及以上重复的代码/函数,就有必要抽出来做成接口/类库;凡是逻辑不变但是需要切换参数的,就有必要做成配置化;凡是能用脚本、代码去实现的逻辑,就有必要做成自动化任务。
不仅是开发、我们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思想,看程序员是如何把自动化做到极致的 (opens new window)
# 4.全局观
现在的软件体量越来越大,软件研发都是团队行为,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开发者只负责软件的一部分,这对于团队来说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成本,但是对开发者个人来说,容易陷入自己那一小部分技术和业务,久而久之,就缺少了全局观。
对于软件来说,他的价值在作为整体运转起来时,才能体现。一叶障目的开发者,很容易卡在涉及软件整体逻辑的问题上进行不下去,或者做出过于复杂的逻辑,事倍功半。
个人建议,开发者一定不能丢弃全局观,平时多了解整个产品的业务和价值,知道整个软件的结构都有哪些部分,明白自己负责的模块在哪个位置,起什么作用。在做具体功能前,最好先想清楚整个逻辑,数据流向是什么样子,逻辑分支都有哪些,有没有限制条件制约,尽量在动手写代码前,先找到问题,多找同事或业务进行讨论,胸有成竹,才能事半功倍。
# 5.自我管理
作为软件研发人员,应该主动了解业务、积极提升技术,努力拓展视野,不过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生产效率的角度看看,怎么更好更快地完成开发任务。
首先要正确认识任务目标:我们前面说过,研发人员是软件的直接缔造者,所以我们自己要对开发任务有清楚的认识,目标产品在什么环境下运作,由谁操作,产生什么价值,有哪些风险,业务数据/流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果开发者自己都含糊不清,就很难产出合格的产品,更不用说生产效率。
然后要管理好工作计划和任务清单:不论是团队也好,单干也罢,研发工作都是有时间和进度要求的,一个明确的工作计划和任务清单,可以直观准确的反映自己的工作进度。
当前任务栈和工作记录:程序员喜欢讲“心流”,就是进入一种全身心投入编码,失去时间概念的工作状态,但是实际工作中,“心流”状态很容易会被各种事情打断,我们不能指望把所有人拒之门外,只能尽量把“心流”的进度保存下来。个人喜欢用一个记事本记录当前要实现的任务目标,在工作中每遇到一个问题,就罗列出来,解决之后,再做好标记,这个记事本只增不删,把记录分组标记上日期,就是最好的每日工作记录,既能保存思路,又有助于回头梳理不足。
# 二、技术储备、代码储备和团队储备
软件研发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储备越多,选择越多,能用于提升生产效率的手段也就越多。我把储备分为技术储备、代码储备和团队储备三类。
# 1.跟踪与分享新技术
软件研发是个生命力和创造力很旺盛的行业,我们做软件研发既要考虑成熟技术的稳健可靠,又要理解新技术的便利和突破,保持追踪新的技术风向,才能更好地平衡新技术与成熟技术的应用。
技术储备工作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关注,单就Android开发来说,需要跟踪的框架就包括:网络访问框架、图片加载框架、缓存框架、Json解析框架、事件总线、ORM框架、自定义控件、自定义动画、数据统计、异常搜集、推送、安全加固;另外编程思想或工具有MVC/MVP、RxJava链式编码、注解式框架等。
当然技术储备要有选择的使用,在工程领域,不是最新的好,也不是成熟的好,视具体需要,合适的才最好。
# 2.建立共享代码库
每次研发完成之后,我们的收获其实不止有软件产品,也不止是获得的经验,我们在开发过程中,一定会抽象出一些工具类、甚至框架,这些代码可以在团队内部共享,既提高开发速度、避免二次开发,又能在广泛的使用中暴露缺陷、迅速提高质量。
相对于每个项目自己的工具类,共享代码库虽然能提高开发效率,但是也放大了风险,一旦出现问题,会波及整个产品线上的多个产品,必须严格控制质量和性能,强调其扩展性和兼容性,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至于代码托管的问题,我此前分享过如何在AS+svn环境下建立和维护团队通用库 (opens new window),可以聊做参考。
# 3.建立团队规范
在团队开发中,我们要做的储备工作主要是规范性,建立和遵循良好的代码规范,既可以保证团队成员之间的代码可读性,又能在代码合并、工作移交等细节上节省大量时间。
# 三、辅助工具
每个程序员都有自己惯用的快捷键,也有自己偏好的一些辅助工具,这些能大大提升我们的开发效率。
个人此前整理过一部分辅助工具或配置项,包括:
Android工程常用配置 (opens new window)
Gradle多渠道打包的原理、实践与辅助开发 (opens new window)
自定义Android Studio代码模板 (opens new window)
解决Android内存泄漏—轻松降低100M (opens new window)
后续还将增加一些插件类工具的使用介绍。
# 四、定期总结
很多程序员只喜欢写代码,不喜欢写文字,这其实是一种浪费。
从技术角度上,定期总结能方便自己日后回顾,我自己就经常查阅自己以前的总结,当做技术字典来用,一些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的思路或技术,就很遗憾地丢失或忘记了。
从交流的角度,定期总结能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如果我们的总结有问题,会有大神出来评论反馈,帮助我们认识到误区。
另外,定期总结,即是鼓励也是鞭策,能让我们直观认识到自己近期的成长和进度,敦促我们跟上时代,这样,赚钱吃饭也有底气...
作者:蓝灰_q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6a53e471ea5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参考文章
- https://www.jianshu.com/p/86a53e471ea5